医院新闻
发布时间:2020-04-13
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团队成功救治一名胎龄24+4周、出生体重500克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经过122天如履薄冰般的救护,如今,“袖珍宝贝”体重增至2.36千克,身长也由30cm长到45cm,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出院了。出院3周来医院随访,体重增磅至3公斤,身长50厘米,小脸蛋长圆了不少。该患儿的成功救治,再次刷新南昌市第三医院救治存活最小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纪录!
悄然而至的孩子
“大家都没看到我怀孕,我就生下宝宝了”,孕24+4周的孕妇赵女士说:“看到宝宝那么小,我们都绝望了,各种担心焦虑纠结在一起,在取舍中煎熬了一天。但南丰县人民医院医生的一席话,给我们点燃了希望之火,‘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很厉害,我们曾转运了数名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都抢救成功了’,于是我们拨打了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转运求助电话。”
2019年11月9日,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转运团队接到电话后立即出发,据参与转运的医生彭福梅回忆,一路上,诸多问题在她们的脑海中迸现:宝宝妈妈孕期进行了规范产检吗?分娩前进行了促胎肺成熟预防治疗吗?体温维护得怎么样?呼吸暂停频发吗?等等,经过2个多小时车程到达了目的地,只见在门外等待的家属心急如焚,汗流浸衫,一脸的茫然无措。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看到宝贝的那一刻,到场的医务人员还是惊呆了,宝宝身长仅30厘米,比成人手掌大不了多少,全身皮肤呈青紫色胶冻状,呼吸孱弱,眼睛都无法睁开。据当地医生告知,孩子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仅有5分。转诊的医护人员当即对新生宝宝进行体检,详细询问病史及产妇的产检情况,维系有创机械通气、静脉通道、用塑料薄膜进行包裹保暖等措施,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启动返程。
据新生儿科吴英主任介绍,在医学上,胎龄小于28周出生的叫做“超早产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又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又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我院新生儿科早在2004年就有救治出生体重1.1公斤早产儿的成功经验,迄今为止,救治的早产儿最低出生体重是720克。但这500克出生体重超早产儿,打破了我院历史上收治的早产儿最低出生体重记录。这对我院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和诊疗技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是有希望才去挑战,而是勇敢面对了挑战才有希望!“我们愿意挑战极限,挑战不可能,所有人都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这孩子救过来”吴英主任回忆道。她们迅速组建由科室主任吴英,彭福梅副主任医师、廖静、杨伟丽护士长、刘嫦主管护师组成的特别诊治小组,每日对诊疗计划进行详尽、精心的制定,细心呵护,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护理方案。这位“特殊贵宾”,诊治过程一直在温暖的长颈鹿高级伺服暖箱里,享受模拟宫内状态的最适合的温湿度舒适环境。“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科室人员每班仔细交接,及时观察处理各种细微的异常变化。
勇闯四难关
由于孕周小,体重低,超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功能发育都不成熟,病情危急,并发症多,许多问题接踵而至,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展开了一场生命与时间赛跑的拉锯战——***的中性温湿度环境、最短时间内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促进肺成熟,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道,积极防治感染、静脉营养支持、预防颅内出血、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与宝宝一起勇闯“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黄疸关”等数个难关。
首先是“呼吸关”。因极度早产,中枢及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自主呼吸弱,给予了呼吸机辅助通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采取肺保护通气策略,呼吸机治疗时间更是长达78天。24小时持续监护,严密观察,从有创辅助通气到无创通气,空氧混合仪供氧、头罩供氧到低流量箱内供氧,最后逐渐脱氧,自主呼吸,曲折反复,每一个报警声,都牵挂着医护人员的心弦,都会快步赶到宝宝身边,处理各种异常状况。
第二关是“感染关”。要闯感染关,首先要建立静脉通道,才能保证各种药物的治疗和营养的供给,这对护理团队是极大的挑战,可以想象,护士在头发丝大小的血管上穿刺成功的情形,恰如针尖上的“舞蹈”,血管穿刺极度困难。以廖静护士长为首的优秀护理团队不负众望,成功置管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是较长时间输注较高浓度液体、抗感染等治疗及能量的根本保障,当给宝宝更换敷料时,廖静护士长穿好无菌隔离衣,小心翼翼地握着如成人手指粗细的胳膊,几乎是屏住呼吸,仔细地消毒,轻轻地更换敷料,尽量轻柔、快速,尽量减少宝宝痛苦。患儿皮肤薄嫩,粘胶布都可能引起皮肤破损导致感染,长时间使用无创呼吸支持,鼻中隔皮肤的保护成为了刻不容缓,人工皮的使用、每两小时一次的更换和畅通维护、精心地摆放**,以最大限度的维护好氧合和保护好血管通路。精心的口腔、脐部的护理、细心的抚触,为宝宝勇闯感染关助力不少。
第三关是“神经系统关”,超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且极为脆弱,餵养不耐受、胃肠道出血、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撤机及停氧困难、内环境的紊乱、循环系统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均会导致神经系统出现异常。任何生命体征的波动和环境的不良**都是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可以说“滴滴答答”的监护仪警报声会“一触即发”,到处都是“地雷”,包括输液的快慢、血压、血糖的波动、呼吸机参数的不适当的调整、护理操作的不当等等均会是一个个隐藏的“地雷”,每一个诊疗措施、每一次护理操作,都必须细心思考斟酌、谨慎下笔、轻柔集中操作,医院彩超室同道高超的床旁头颅彩超诊疗技术,为超低早产儿早期颅脑的密切监测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定期给宝宝进行头围及颅脑的监测和监护,直到能离开病房,前往核磁共振检查,颅脑均显示无出血、缺血等异常表现,为日后的正常生长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关是“营养关”,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开奶极其困难,从一开始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到每次0.5ml、1ml、2ml逐渐加母乳奶量,最后经口一点一滴地餵养,一天3次、4次、5次……逐渐增加次数,从全静脉营养、部分胃管鼻饲奶到全量胃肠道餵养,在医护人员的诊治及辛勤照料下,体重逐渐增长。母乳是***的餵养方式,能提供全面的营养和免疫物质,对患儿的诊治成功举足轻重,医护人员反复向母亲进行母乳餵养宣教,取得母亲的大力配合,治疗过程中,对于宝宝日渐增长的母乳奶量和母子分离的状况,妈妈不免有些担心奶量的不足,经管医生和护士耐心指导,从饮食的安排、生活起居的指导、心理的疏导及设备的定期**模仿****,慢慢地,妈妈母乳餵养的信心更足了,全程均做到了纯母乳餵养,最大程度地预防了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为宝宝的舒适餵养和成功建立良好、健康的肠道菌群,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及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营养支持。每顿奶量从每次0.5ml都有困难到现在每次60ml,体重也从0.5kg慢慢的增加到了2.36kg,看着两个渐渐鼓起来的脸颊和日渐丰满的娇小身躯,我们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
做好三维护
除却四大难关,还有体温、眼底、听力等方面的维护。
体温的维护至关重要,是病情变化的“试金石”,维持体温在36.5~37.5℃,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每一个症状和体征的表现都极为不典型,必须要有足够的警惕性和极大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才能用你的“火眼金睛”洞察可能的问题隐患,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早产儿的眼底发育极为不成熟,加上需要维护生命体征的稳定必需的氧疗,眼底检查尤显重要,在宝宝纠正胎龄31周左右,进行了首次眼底筛查,非常庆幸没有出现超早产儿发生率很高的眼底出血,进一步说明此前的诊疗护理措施是正确且安全的,大家都为此结果感到由衷地喜悦。但是接下来的两次眼底检查,把大家刚刚放下来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还是出现了亟需干预的早产儿视网膜病,需要尽快手术以阻止眼底病变。联系好小儿眼底专家,因为宝宝还在行无创呼吸支持,切实做好医院手术室的各项对接及运往手术室的转运流程,行双玻璃体腔注药术,一直等待宝宝从手术室出来,转运回科室,重新回到舒适的高级伺服暖箱中,衔接好呼吸机,看见监护仪显示的各项指标稳定,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是落了地。接下来的几次眼底检查及出院3周后的随访,均显示眼底情况稳定,为将来用漂亮的双眼欣赏人间美景奠定了基础。
宝宝的顺利诊治还包括必须维护好宁静的环境,重症监护室墙上的分贝仪提示着大家操作务必轻柔、低噪音,环绕音乐的播放给予宝宝良好的神经**。
家属带着期望而来,在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经122天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治疗,终于在2020年3月10日达到可以康复出院的标准。期间宝宝多次历险,家属也有过失望、绝望,最终都化险为夷了。该例出生体重500g超早产儿的成功救治,彰显了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的综合救治能力。
儿科熟称“哑科”,新生儿科是无陪病房,患儿的病情瞬息万变,分秒必争,更是需要医护人员洞察秋毫,不放过一丝异常,尽早干预,抢在死神前面,不仅要保命,还要思考着他日后的生活质量,使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率降至最低,让宝宝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新生儿科医生必须抱持敬畏生命的信念,怀有慈母般的爱心,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
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转运是全省起步最早的,迄今已有14年,已经成功完成4000余人次新生儿转运,包括早产儿、重度窒息、多脏器衰竭患儿、新生儿肺出血、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患儿。转运最远地是广丰县,单程3.5小时,曾成功救治过850克、720克等超低出生体重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