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讲堂
发布时间:2019-07-03
又是一年“三伏天”今年,南昌市第三医院中医科继续开展自制中药三伏贴敷疗法。中医科医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下,根据患者不同体质、疾病,进行贴敷治疗。 冬病夏治是在中医学“春夏养阳”理论指导下,在夏天最炎热的三伏天利用温热性的药物进行穴位敷贴等手段,治疗冬天易发的虚寒性疾病的传统特色疗法。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还具有调节神经、内分泌的功能。 妇科疾病篇 当代社会,妇科疾病不容忽视,发病率居高不下,更是呈增长趋势。包括乳腺肿瘤、月经不调、不孕、痛经、盆腔炎等一系列疾病。妇科病因与其他学科不尽相同的是妇女经、孕、产、乳的特殊生理均以血为用,寒、热、湿邪易与血相搏而发病,又因妇女承担着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故又受情志因素、生活的困扰及体质因素的前因后果而发病。那么在这些病因当中,寒邪是诱发妇科病的重要元凶之一,外寒入里,伤于肌表、经络、血脉,或经期、产后血室正开,寒邪由**上客,入侵冲任、子宫,进而诱发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宫寒不孕症、产后身痛等疾病;机体本身脾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阳气的温煦和气化功能减退,常导致闭经、痛经、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疾病。 《圣济总录》云:“妇人所以无子,由于冲任不足,肾气虚寒故也。”所以我们顺应天时,开展女性专属的三伏贴,驱散寒邪,蓄积阳气。 三伏贴治疗痛经主要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三伏之日,脏腑气血通畅,药物易于深达脏腑,是治疗疾患的最好时机。此时对应三阴交、子宫、关元等穴位进行敷贴治疗最易**穴位、激发经气,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皮肤渗透吸收,可达到温经散寒的作用。 消化系统疾病篇 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属于中医”胃痛“、”泄泻”等范畴。胃痛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传统中医认为,夏季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旺盛,冬季常见多发疾病自行缓解,但病根未除,到了冬季又会复发。因此主张“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选择三伏时令,在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借天力补人力,扶助正气,驱逐寒邪,益气温阳、温通经络,可收到“治病求本”之效。 胃痛和腹泻病人容易在冬季因受寒而发作,寒则凝,温则通。消化系统的疾病在夏季治疗最有效。尤其在三伏天利用敷贴在健脾和胃的同时调节人体脾胃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官疾病篇 主要包括眼科和耳鼻喉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我们日常的正常生活,对我们人体有很大的伤害。如鼻炎,鼻炎发病的临床症状各异,危害极大,当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时,会出现呼吸障碍,引发血氧浓度降低,影响其它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与代谢,而出现一些如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胸痛、胸闷、精神萎靡等,甚至会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哮喘等严重并发症。五官科疾病细分有多种,其中适合三伏贴的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及慢性咽喉炎等;对于急性咽喉炎则不适合。 五官科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分别归属于五脏疾病,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指出“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此处主要介绍鼻的疾病。《黄帝内经》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一身之气,掌管呼吸。鼻作为气体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因此,鼻的通气和嗅觉必须依赖肺气。肺气调和,才能鼻窍通利、嗅觉灵敏,如外感风寒袭肺,则鼻塞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邪热壅肺,往往有气喘、鼻翼扇动等症状。因此对鼻病的治疗,实者在于宣通鼻窍,虚者在于补益肺脾。现代医学认为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粘膜慢性炎症,常见的原因有:急性鼻炎反复发作及邻近器官的慢性炎症的影响;职业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烟酒过度,长期疲劳,精神紧张,多种维生素缺乏等。 暑热最盛的三伏期间,人体皮肤温度、湿度最大,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最为开放,五官七窍也易于通达,此时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贴敷,所贴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从而达到宣通五官七窍的作用。同时配合口服中药调理,对于五官疾病如慢性鼻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颈肩腰腿疼痛篇 随着人们生活与工作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群遭受到颈肩腰腿痛的困扰。特别是入冬以来,部分人群更是越冷越不想动,低头玩手机、“葛优躺”看电视看书、卧高枕等不良姿势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通病,长时间保持这样的不良坐姿与睡姿,最易引起各类颈腰椎病。 颈肩腰腿痛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痹”有闭阻不通之义,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等临床表现。临床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现代医学称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和神经痛等病,均属中医“痹证”范畴。 “三伏贴”借天地之阳气,通一身之经脉。通过**经络腧穴,促使药物经穴位入经络、归脏腑,攻击“风寒湿”等阴寒之邪,有效治疗颈肩腰腿痛之“酸”“冷”“麻”“痛”等临床症状。 儿科疾病篇 “冬病”患儿体质多偏于虚寒,加上冬日寒凉,两寒夹击,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很困难。而在盛夏之时,外界暑热骄阳,体内阳气正旺,此时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来养阳温阳,蕴结在体内的积寒就很容易驱除。但若机体阳气衰弱,没有驱邪之力,就会错过祛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些孩子本身阳气不足,夏天再去饮用祛暑的饮料或雪糕等,甚或整日呆在空调房里,陈寒未去,又添新寒。机体被寒气侵袭必会气血凝滞,若寒气停留在脏腑就会导致功能失调,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不畅,而至四肢不温。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会内外交困,陈疾就会发作或加重。 据国内大量文献报道说明,运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其有效率可高达90%。“哮喘病人中,儿童占有相当的比例,“冬病夏治"正是中医缓解预防小儿哮喘的独特传统疗法,对预防和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除了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冬病夏治贴敷疗法对体虚易感、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小儿厌食、消化不良、生长发育迟缓、久泻、小儿遗尿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不仅如此,儿童三伏贴同时也是一种增强儿童体质、预防疾病、祛病保健的一种有效手段。 注意事项: 1、在中医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敷贴。 2、禁用人群:孕妇、恶性肿瘤、高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热者、患感染性疾病、支气管扩张并咯血者、贴敷部位皮肤有溃疡、创伤者。 3、敷贴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等**性食物;忌鱼、虾、蟹、海鲜等;忌鸡、牛、狗肉等发物。 4、敷贴期间应避免感冒受凉,当日最好不洗澡,因敷贴**道开放,易受寒邪,降低疗效。 5、敷药时间一般成人为3-4小时,儿童可为1-2小时左右,因人而异,皮肤**反应强烈者可提前揭下药物;皮肤反应不明显者可适当延长至6小时。 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贴敷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轻微红肿、小水疱、微痒、烧灼感、色素沉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作用,不需特殊处理,但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 若出现以下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 贴敷药物后,局部出现热、凉、麻、痒或轻度疼痛属正常现象。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时,可提前揭去药物,及时终止贴敷。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皮肤出现小水疱,可表面涂以碘伏或甲紫(龙胆紫)溶液,任其自然吸收。水疱较大者,可先用消毒针从水疱下端挑破,排尽疱液,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泡液,然后涂以碘伏或龙胆紫溶液收敛,破溃水疱处也可涂以消炎软膏,外用消毒敷料包扎,以防感染。如果水疱体积巨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对症治疗。 2019年治疗时间 初伏加强:7月2日至7月11日 初伏:7月12日至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至7月31日 中伏加强:8月1日至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至8月20日 末伏加强:8月21至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