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
发布时间:2014-07-21
耳,人类语言的窗户,是不可缺少的听觉器官。它能使我们沉浸在这个有声有息的世界里。动听的语言要用耳朵去聆听,激动的场面要用耳朵去感受。一个人听不到声音是可怕的,他将失去精彩的人生。据卫生组织2013年报告,全球有3.6亿听力残疾人,占全球总人口的5.3%。然而,在这些听力残疾中50%可通过初次耳科保健加以预防和避免。
胎儿期
其实,听力的保健工作在妊娠期就应开始,如在产前期,母体与般不要接受预防注射,腹部不要接受放射性照射,预防感染,一旦感染用药时禁用耳毒性药物。新生儿期耳聋预防应在围产期就开始,在这一时期不仅可发生器质性听觉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且可引起内耳毛细胞损害。尤其是早产引产时外伤或产期的各种原因缺氧、新生儿黄痘极易引起感觉神经性耳聋。因此,对这些疾病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是防治耳聋的重要环节。
新生儿期
并不是所有耳聋都是一生下来就听不到声音,很多聋病是逐渐丧失听力的。具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重度聋在新生儿的发生率约3%~4%;并认为婴幼儿中耳炎可能影响其语言的发育。
面对这样众多的耳聋患者,除了采取必要的医疗、康复对策外,积极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宣传听力保健知识,重视流行病学调查,开展耳聋遗传咨询,加强医学监护及科学用药,是预防耳聋的关键。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做好听力残疾儿童早发现、早诊断的更有效的手段之一,及时发现、诊断听障儿童,对于开展早期干预、提高康复效果至关重要。家长需要提高重视筛查、接受筛查、配合筛查的意识。
小儿期
正常人鼻咽部和耳朵是相通的,从鼻咽部到中耳之间的这条通道叫咽鼓管,小儿的咽鼓管比较短而宽,而且呈水平位置,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很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婴儿喂奶不当引起呛咳后,奶汁等也易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中耳炎。老给小儿挖耳垢,稍不小心便可戳破鼓膜,造成中耳炎,放平时不宜给小儿挖耳垢。少数中耳炎是由于败血症引起的,常见的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小儿往往比成人更容易发生中耳炎,而且小儿中耳炎的后果也更严重。黄主任介绍,反复中耳炎会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连硬化,使听力进一步下降。如不适当用药,另可引起内耳神经功能下降,导致更难医治。中耳反复发炎可导致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骨头受侵蚀时有可能导致面神经瘫、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外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听力下降,治疗非常困难。婴幼儿时期正是学习语言的好时间,如果因听力困难造成语言学习障碍,就如同关上了孩子认识和感知的一扇窗户,严重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
因此,我们更应该做到小儿中耳炎的预防保健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坚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2.预防感冒: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基础,若不慎感冒应及时治疗。孩子感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的耳部是否有异常,尤其是对得过中耳炎的儿童更要引起重视。在感冒期间鼻腔内的分泌物会增多,此时不可用手捏紧鼻孔擤鼻涕,因为这样可增加鼻和咽部的压力,使鼻涕和细菌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感染中耳炎。
3.游泳时注意耳部卫生和保持耳部干燥:游泳时选择干净的游泳池,不要在肮脏的水域游泳。若不慎将水流进耳朵里,应及时吹干耳朵,将外耳向上及向外拉,使耳道伸直。让吹风机距离耳朵5~10厘米之远,向耳内吹。以暖风或冷风吹30秒。如此可以消除细菌及霉菌生长的温湿环境。
4.鼻腔、鼻咽部疾病要及时适当地处理:小儿肥大的增殖体,要及早医治。得麻疹等急性传染病时,要多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洁卫生,以防止中耳炎。
5.给孩子喂奶时避免过急或奶嘴上的孔较大,宝宝来不及吞咽而引起呛咳,使乳汁通过咽鼓管上行引起中耳感染
6.给孩子挖耳朵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耳内的皮肤粘膜而引起感染。
医生提醒,对于小儿中耳炎,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后天聋儿的患病率。
流水的潺潺、鸟儿的呢喃、家人的呼唤……各种声音让我们认识并爱上这个。让我们爱护好我们的听力,迎接精彩的人生。爱耳护耳,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