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一科
发布时间:2014-07-21
根据《2012年肿瘤登记年报》报道,在中国,每10万人中有286人患癌症,有181人因癌症死亡。胃癌在我国癌症发病率中排行第二,死亡率居第三位,尤其是男性,发病率及死亡率约为女性的2倍。由于胃癌早期症状易忽视,往往发现时就已是中晚期,而失去手术机会,因此预后很差。
一. 胃癌的高危因素: 1.饮食不当:摄入过多的高盐饮食,可损坏胃粘膜屏障,增加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增强患胃癌危险性。 盐腌食品和熏烤食品已被证明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亚硝基化合物(NOC)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两类物质可在盐腌食品、熏烤食品和污染食品中形成,这些物质进入体内后可以转化成为有强致癌性的NOC从而引发胃癌。 少食新鲜水果和蔬菜、低蛋白饮食也与胃癌的发病有关。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人体必须的营养素(特别是维生素C),蛋白质和维生素具有抗癌作用。 暴饮暴食、喜食干硬烫食、进食快、三餐不定时、生气进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均可成为胃癌发生的诱因。 吸烟。吸烟者胃癌发生率比不不吸烟者高1.58倍。 2.癌前病变:目前,WHO已将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列为胃癌前状态。胃多发腺瘤**肉的癌变率高于单发**肉,恶性贫血与胃癌有一定关系。 胃溃疡恶变占胃癌的5-10%; 胃息肉,息肉直径超过2cm有恶变倾向,其中的3—10%可演变为胃癌; 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胃窦炎,其癌变率为2-8%,; 患恶性贫血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高4倍; 经历过胃切除手术的人发生胃癌的机会较正常人高。 3.胃幽门螺杆菌:研究发现胃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994年WHO就将其列为I类致癌原。胃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是阴性者的3—6倍,被列入易患癌的高危人群。 另外,研究发现A型血的人胃癌发病率较其他血型者为高。胃癌亦常见于近亲中,说明遗传素质起了一定作用。
二. 症状及体征: 1.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者仅有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无明显体征。因此,仅凭临床症状,诊断早期胃癌十分困难。 2.进展期胃癌: (1)上腹痛:通常是较早出现的症状,常同时伴有纳差,厌食,体重减轻。腹痛可急可缓,开始仅为上腹饱胀不适,餐后更甚,继之有隐痛不适,偶呈节律性溃疡样疼痛,但这种疼痛不能被进食或服用制酸剂缓解。 (2)早饱感及软弱无力:早饱感是指患者虽感饥饿,但稍一进食即感饱胀不适。早饱感或呕吐是胃壁受累的表现,皮革胃或部分梗阻时这种症状尤为突出。 (3)特殊症状:胃癌发生并发症或转移时可出现一些特殊症状,累及食管下段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并发幽门梗阻时可有恶心呕吐,溃疡型胃癌出血时可引起呕血或黑粪,继之出现贫血。胃癌转移至肝脏可引起右上腹痛,黄疸和/或发热;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呃逆、咯血,累及胸膜可产生胸腔积液而发生呼吸困难;肿瘤侵及胰腺时,可出现背部放射性疼痛。 3.体征: 进展期胃癌患者在上腹部可以摸到肿块,有压痛。肿块多位于上腹偏右相当于胃窦处。如肿瘤转移至肝脏可致肝脏肿大及出现黄疽,甚至出现腹水。腹膜有转移时也可发生腹水,移动性浊音阳性。侵犯门静脉或脾静脉时有脾脏增大。
三.诊断 胃癌的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加活检以及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是根治胃癌的前提。对下列情况应及早和定期胃镜检查: 40岁以上,特别是男性,近期出现消化不良、呕血或黑粪者;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酸缺乏,有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 良性溃疡但胃酸缺乏者; 胃溃疡经正规治疗2个月无效,X线钡餐提示溃疡增大者; X线发现大于2cm的胃息肉者,应进一步做胃镜检查; 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
四.治疗: 目前的胃癌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治疗、内镜下治疗、化学治疗等治疗手段。外科手术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化疗方式主要包括静脉化疗、腹腔内化疗、持续性腹腔温热灌注和靶向治疗等。
五.胃癌的预防 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改变饮食结构:多食蔬菜、水果。适当增加豆类食物和牛奶,以及鲜鱼、肉、蛋。减少食盐摄入量。少食或不食熏腌食品,减少亚硝胺前身物质的摄入。食品保藏以冰箱冷藏为好。提倡食用大蒜、绿茶。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避免暴饮食,三餐不定时;进食不宜过快、过烫、过硬。 少饮烈性酒,不吸烟。 精神开朗,情绪乐观,不生闷气。 选择对人无害的食品添加剂、着色剂及香料等。 认真做好粮食的防霉去霉工作,保护食用水的卫生。 积极治疗癌前病变,有慢性胃病的患者要及时治疗,定期观察。 积极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对高发区及高危人群进行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普查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