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代谢科
发布时间:2014-07-22
小明是个年轻女白领,平时工作也不算辛苦,这半年来她发现自己的双手早上起来好像不太听话,握拳头都较费劲,好像有东西黏住了手指一样,而且发现手指关节有肿胀、疼痛不适。当时小明还没在意,以为是不是近来是冬天,自己经常用冷水所致,以后少下冷水是不是情况就会好点?可几个月下来,小明发现情况越来越不对劲,手指肿痛、僵硬感越来越厉害了,严重影响了生活、工作,这下小心慌了,赶紧到医院检查,检查发现原来是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RA)。 那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它对人体有什么危害?我们怎样早期发现它?发现它又怎样治疗它呢? RA是一类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患者遍及全球,发病机制迄今不明,可能是遗传易感因素、环境因素及免疫系统失调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变特点为滑膜炎,以及由此造成的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之后导致关节畸形。如果不经过正规治疗,约75%的患者在3年内出现残废。 RA可见于任何年龄,以35-50岁的女性多见,关节症状是其主要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反复四肢对称性的关节肿痛伴晨僵,如不及时治疗将出现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还可以出现关节外表现:包括类风湿结节、血管炎、间质性肺病及心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受损。 RA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有轻至中度贫血,活动期患者血小板可升高;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常升高,并且和疾病的活动度相关;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 (CCP)等抗体阳性,其滴度一般与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性呈正比;关节的X线或MRI检查对RA诊断、关节病变分期、病变进展的监测均很重要。
新的RA诊断标准如下图所示:
ACR/EULAR 2009年RA诊断标准(新)
6分或以上肯定RA诊断
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治疗、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及功能锻炼,同时要监测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关节疼痛及炎症,保护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主要有非甾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及中药等。每例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正规治疗;可通过非甾类抗炎药缓解关节肿痛,更要及时应用慢作用抗风湿药来控制病情的发展才能防止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非甾类抗炎药具有镇痛消肿作用,是改善关节炎症状的常用药,但不能控制病情发展,必须与慢作用抗风湿药同服,常用的有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等,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胃肠道、心血管等不良反应,避免两种以上此类药物同时服用。 慢作用抗风湿药发挥作用慢,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大约需要1-6个月,有改善和延缓病情的作用。常用的药物包括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SSZ)、羟氯喹 (HCQ)、来氟米特(LEF)等,各个慢作用抗风湿药有其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谨慎监测,如定期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在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可给予短效激素,一般应不超过泼尼松每日10mg。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造成的依赖性会导致停药困难,并可出现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血糖等许多不良反应。 生物制剂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在逐渐使用,大量临床结果显示,它们能够快速有效控制症状,且大多患者在使用一年后,骨破坏能被明显抑制,具有很好的抗炎和防止骨破坏的作用。临床常用的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等,应用时需排除活动性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长期使用警惕淋巴系统肿瘤患病率可能增加。此外该类药物价格昂贵,长期使用经济负担较重,适合家庭经济情况较好者。 中药常用的有雷公藤、正清风痛宁、帕夫林(白芍总甙)等,它们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能改善临床症状。 RA是需要长期随诊的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在治疗过程中,按时复诊,不要自行改变治疗方案。大多数RA患者病情迁延,但积极、正确的治疗可使60-90%的RA患者在一年内达到病情缓解。 小明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了甲氨蝶呤、塞来昔布等药物治疗,2个月后自我感觉关节肿痛较前明显改善,她不由得庆幸,还好发现的早,治疗的及时,要不然,后悔可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