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发布时间:2014-07-21
案例一:一名11岁的男孩因体检在门诊抽血,在静脉穿刺成功后,突然心慌、目眩、出冷汗、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站立不稳,急查血糖正常、检测血压正常,经与家长沟通后,得知该儿童害怕打针。
案例二:一名2岁半的女孩,因呼吸道感染来门诊治疗,第一天静脉输液穿刺时很顺利完成,第二天输液过程中渗漏,重新穿刺时哭闹不停,拒打针,其母亲焦急的在一旁不停说着“孩子可伶,又要打一针之类的话语。
以上两个案例都属于医疗恐惧的一种。
医疗恐惧是因医疗经历及其相关事件而产生,是去医院看病儿童常见的反应。已成为儿童接受治疗过程中严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到医院看病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不良、不安全和恐惧感,多表现为哭闹、愤怒、逃避、拒绝治疗、不言不语。
恐惧是人类原始的情绪之一,是对真实实在存在的威胁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凡是能够对人构成危险或威胁的客观事物,都能引发恐惧。当人们在通常不应该引起恐惧的情景或场合产生了与实际危险不相协调的恐惧感时,就可能患上了恐惧症。恐惧症分场所恐惧、社交恐惧、特异性恐惧三种。医疗恐惧属于特异性恐惧。
儿童医疗恐惧受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影响,6-8岁儿童对出血的恐惧高于11-12岁儿童,对医疗操作恐惧女性高于男性。
过多的医疗恐惧可降低患儿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不利于患儿身体健康,并影响其诊疗效果,影响他们对疾病和住院的适应,使住院儿童不能更加有效的应对因住院所导致的压力。如果不重视早期的医疗恐惧或不给予正常的引导,可能使这种恐惧强化,之后发展成恐惧症。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在出现恐惧、害怕、焦虑的同时,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心悸、血压上升、肢体震颤、出汗、面色苍白等。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行为问题与成人的抑郁、焦虑、自杀、药物滥用和慢性疼痛有一定的相关性。
儿童恐惧的产生既有生物遗传的因素,更多的是后天习得的。
儿童向社会学习并逐步适应社会的环境是自己的家庭,所以儿童恐惧都可以从家庭找到原因。而后天习得的儿童恐惧既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也可以从我们的文化、教育和时代的变化中看到以些诱因。有恐惧心理的儿童实际上可以追踪到父母尤其是母亲。调查结果表明,以般是母亲怕什么,孩子也就怕什么。同时,孩子的恐惧心理也与父母的性格、气质有某种联系。比如,父母胆小的孩子也会较以般孩子有更多的恐惧心理。当然这两种情况可以视为遗传和后天习得共同起作用.产生儿童恐惧的文化和教养方式还有很多。比如,中国父母对孩子不听话总是采用恐吓的方法,如大灰狼来了,再不听话就把你带你去医院打针,还有对淘气孩子关黑屋等,所有这些都有可能诱发儿童的恐惧心理,严重者便产生恐惧心理障碍。